近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破6.7亿吨、成交额460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在2024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后,2025年全国碳市场实现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交易方式新增单向竞价。
记者今天(7月22日)了解到,由中国提出的国际标准提案《光伏产品碳足迹 产品种类规则 第1部分:光伏组件》正式立项。这是全球光伏领域首个聚焦碳足迹核算的国际标准,标志着全球光伏产业在光伏组件碳足迹核算方法学方面向凝聚共识、统一规则迈出关键一步。
7月19日,2025零碳产业(昌平)绿色投资大会在北京举办。在“‘碳循未来·足迹先行’加快推进能源产业低碳转型之路”主题会议环节,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围绕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实施路径与政策展望进行了深入讲解。
光伏产品碳足迹正逐渐成为衡量产业低碳水平的核心指标,影响着全球光伏贸易、市场准入及国际合作。近日,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通威等行业龙头企业及专家共同参与策划的国际光伏领域首个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光伏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第1部分:光伏组件》(IEC 63667—1)成功立项。该标准立项将对全球光伏产业统一碳规则有怎样的推动作用?企业方对此又有何看法?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满4年。制度框架日趋完善、行业扩容逐步落地……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减排成效逐步显现,累计成交额超462亿元人民币。然而,今年上半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价格一度承压下行,6月30日收盘价为75.02元/吨,较历史峰值回落近30%。此轮价格波动,是供需短期调整的常态表现,还是市场遭遇的发展瓶颈?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大户”,同时也是低碳技术突破与绿色转型“主战场”,能源化工企业应该如何看待与应对这一现实挑战?
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运行四周年。回顾这一年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发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关键一跃,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预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将达到3700家左右,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于今年启动交易,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正式签发。
7月16日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交易四周年。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目前我国碳市场总体运行健康有序,碳排放权的交易活跃度明显增强,市场对全社会减排成本的降低作用显著。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负责人介绍,截至7月15日,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了6.7亿吨,累计的成交额也超过了462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海洋碳汇主要由海岸带生态系统碳汇、渔业碳汇和微生物碳汇等组成,其中以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为主体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是最主要的部分。开展海洋碳汇核算是评估海洋碳汇能力与潜力的基础,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海洋碳循环过程和机理,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同时有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开展海洋碳汇交易、建设海洋强国、提高国际影响力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明确了全国首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目录,包括锂离子电池、光伏组件、钢铁产品、纺织产品、房间空调器、计算机、小功率电机、轮胎、电解铝、水泥、人造板和木质地板等17种产品。
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10日消息称,由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木林森育苗造林有限公司开发的阿尔山市杜拉尔林场防护林造林碳汇CCER项目,通过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公示,登陆全国碳市场。内蒙古林草局称,自2024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以来,该平台公示的林业碳汇项目全国仅41个,内蒙古12个盟市仅3个,兴安盟这一项目能够成功入选,体现了其在碳汇开发领域的优势。